`
flywing521
  • 浏览: 1100 次
  • 性别: Icon_minigender_2
  • 来自: 江苏连云港
最近访客 更多访客>>
社区版块
存档分类
最新评论

岁末思考,展望龙年——IT行业观察篇

 
阅读更多

岁末思考,展望龙年 (IT行业观察篇)


回顾2011年,IT行业风起云涌,变幻莫测——整体经济环境困难重重,客户纷纷捂紧钱袋的同时,IT巨头们其实一整年都在搞狂欢派对!
在本文中,笔者试图从并购大潮、电子商务、社交网络、移动互联、云计算五方面总结分析2011年的纷繁事件,试图找出背后的原因,探讨未来的发展。

IT巨头狂欢派对之一——并购大潮

Google收购Motorola成就一段关于ggmm的佳话,ggmm联手试图保护Andriod阵营,却让阵容成员Samsung、HTC等如临深 渊;HP收购Autonomy,努力挣脱过去外界对其的思维定势:有硬件、有服务、无软件,犹如缺了火腿的三明治,收购Autonomy使得HP三明治终 于有“心”了!再看Microsoft,在人们争论到底是Google还是Facebook收购Skype时,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,Microsoft抢 得先机拿下Skype!作为WinTel时代的霸主Microsoft过去始终无法进入互联网,或许Skype这个商业模式创新典范将帮助 Microsoft摸到互联网的脉路。

这些似乎还不够热闹!人们还在躁动,外界还在猜测:Oracle会不会继2010年收购Sun后2011年再次大手笔收购EMC?IBM会不会收购NetApp? ...谢天谢地,这些在2011年没有发生。


2012年还有哪些震惊世界的并购发生?现在无法预测,是Oracle歇息了一年准备发力了?还是Microsoft与Nokia试婚结束正式成婚?但是有几点可以期待。
1. Microsoft, Google, Facebook这三代硅谷企业之间的角力将愈加激烈,但三者之间的竞争将转移阵地,由“创新之争”逐渐转为“并购之争”。
2. IBM仍然会继续其软硬兼收的策略,通过一系列不大不小的并购精雕细琢其战略。
3. Oracle紧跟“大数据”浪潮,继续完善其“一体机”的战略,个人认为目前其“一体机”战略中相对薄弱的一环是存储技术。
4. HP在新CEO惠特曼低调接管一段时间后,将在战略上对WebOS以及PC业务等作出抉择。


IT巨头狂欢派对之二——电子商务

2011年电子商务领域同样高烧不退。团购网站裁员倒闭,似乎被李开复不幸的言中:99%的团购网站将倒闭,只是人家多活了时日;“11.11.11超级 光棍节”让我们见到了淘宝商城(现已更名为天猫)日销售额33.6亿元的神话数字;在刚刚开完的2011凡客年会上,陈年宣布其营收增150%,在总结教 训的同时也宣告“谣言已是过眼云烟”;与此同时,外界在兴奋的等待京东商城宣布其营收翻3倍直达300亿的消息......


其实,风光背后,电商很伤。
他们还在烧钱。陈年说凡客2011年仍然亏损,刘强东说他预计京东在2012年下半年将实现盈利,团购网站的衰退也印证这点。
他们还在探索商业模式。有人说凡客只是把服装销售由百货店转移到了网上,并没有什么业务模式创新。电商微薄的利润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物流行业的压榨,这很不健康。


如果说2011年是电子商务膨胀的一年,那么2012年将注定是电子商务大浪淘沙的一年!
首先,创新乏力、资金链断裂的一批电商将继续倒下;
其次,传统商家大批进入电子商务领域,依靠资金、规模等方面的优势后发制人。国内有苏宁、国美,国外有沃尔玛等。这些商家的加入对于整个行业是巨大的冲击。

此外,电商们将继续角力物流。京东自建仓储,布局物流,此举将有效降低运营成本,刘强东之所以预计京东2012年下半年开始盈利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华东 仓储中心的建成并投入使用;阿里联手邮政,构建“大物流”。中小规模的电商将继续依赖独立物流企业,成本控制难度加大,但这也为“物流云”的发展带来了重 大机遇。
一直以来,物流是在电子商务中处于被支配、被压榨的地位,但随着电子商务发展的逐步深入,物流业也逐步觉醒。“物流云”的发展能帮助提高营收、降 低成本,也被视为物流行业觉醒的一个标志。最近的一个消息很值得关注:快递公司顺丰推出“顺丰宝”,开始登堂入室,进军电子商务领域!


IT巨头狂欢派对之三——社交网络

提起社交网站,很多人会想起国外的Facebook和twitter, 国内的新浪与腾讯微博,事实上,社交网站远远不止这几个。

就发展历史而言,社交网络虽然发展时间不长,但已几经新陈代谢,新老更替。如今的你,早已不“偷菜”了,恐怕也忘却了曾经的Myspace。
就种类与数量而言,社交网站形形色色、林林总总。如今的人们,在学校上人人网,搞对象上婚恋网,找餐馆上点评网,买图书上豆瓣网,混职场上LinkedIn,追明星上twitter,看新闻上weibo......

其实,人类已经进入了“泛社交”时代。

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分析,其实专业社交网站的商业模式是明确的,有的通过提供精准营销的服务,如大众点评网;有的征收小额费用,如百合网;有的通过比价搜索订单提成,如豆瓣网。反观综合类的社交网站,如新浪和腾讯微博,在商业模式上有探索,但无实质进展。
在2011年4月27日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,新浪CEO曹国伟就抛出了微博的六大商业模式:1. 互动精准广告 2.社交游戏 3. 实时搜索 4. 无线增值 5.电子商务平台 6. 数字内容收费。类似的,腾讯微博也提出将选择社交游戏与电子商务作为其商业模式。部分企业也开始在新浪微博上展开营销,但是步伐很小很谨慎,回顾2011年,大家可能还记得“郭美美事件”以及几起“名人对骂事件“,但可能没人知晓微博营销的成功案例。
原因很简单:大家还并不知道怎么通过微博赚钱!


笔者认为,社交网络商业化运作有两个主要前提:1. 庞大的用户群 2. 大量的增值业务。我们来分析一下2011年这两个前提的实现情况。
1. 庞大的用户群。2010年底新浪微博用户达到5千万,仅仅一年后(2011年底)就达到2.5亿。腾讯微博的发展更为迅猛,据说用户数已经两倍于新浪微博,这要归功于腾讯不失时机的把传统QQ用户一次性倒入微博。
2. 大量的增值业务。目前新浪的众多小应用仅供“玩玩”,尚不能直接产生商业价值。若想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,增值应用绝非新浪一家能独立完成的!必须走平台+ 应用的模式,必须开放平台API,鼓励更多开发者参与开发商业应用,例如LBS应用,舆情关注,窄众广告,口碑营销,社交游戏等。令人欣喜的一条消息是新 浪将开放其LBS接口,2012年的LBS应用值得期待!


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,2011年社交网络的商业化前提已经有了实质性发展,所以2012年综合类社交网站的商业化运作非常值得期待!


IT巨头狂欢派对之四——移动网络

2011年移动世界异彩纷呈,“合纵连横”不时发生。笔者总结了移动网络的“六争”:内容之争,平台之争,浏览器之争,终端之争,标准之争,专利之争。

内容之争:内容是移动世界中最重要的资产,也是竞争者最重要的法宝。智能手机用户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,主要时间不是花在打电话、发短信上,而是玩网络游 戏,上社交网站,读电子资料。最新的数据表明,Android与Apple平台上的应用数目均超过40万,但是Android应用增速超越Apple,更 年轻的WP7应用也超过4.5万。2011年Amazon平板Kindle Fire的横空出世,也是因为Amazon坐拥海量的图书、音乐、电影等内容,使其有底气杀入移动互联网。

平台之争:Nokia的Symbian迅速衰败后,今天的智能手机平台三足鼎立:Apple的iOS,Google的Andriod,以及Microsoft的Windows Phone。Apple继续坚持封闭路线,定位利基市场,伴随着iPhone, iPad等产品的市场成功,iOS红透半边天;与此相反,Google的Andriod走的却是类似于WinTel时代Microsoft的道路,通过超高的操作系统占有率横向垄断,唯一不同的是,Andriod更开放而且免费;Windows Phone 7的推出让消费者眼前一亮,但是有两个不确定因素:有了iOS和Andriod之后,消费者是否还欢迎第三个主流平台?多年的移动平台方面的努力失败后,消费者是否对Microsoft抱有信心?

浏览器之争:移动设备浏览器之争延续PC时代的方式,平台提供者采用“预装”的方式抢占市场,所以Apple有Safari,Google有 Chrome,Microsoft有IE。但是,相比PC时代的浏览器竞争,手机浏览器的竞争更加开放,即使封闭如iOS也有很多中浏览器可供选 择,Android下的浏览器更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,例如Motorola虽然采用Android作为其手机平台,却内置Opera而弃用Chrome, 国内很多人也采用UC作为其手机浏览器。有趣的现象是Facebook、百度、腾讯等都推出了自己的浏览器,看来能封锁互联网用户上网渠道的浏览器乃兵家 必争之地。

终端之争:从最终消费者角度,感受最深刻的无疑是移动终端的争夺,上网本销声匿迹,电纸书江河日下,如今已是iPhone, iPad的天下!其实,终端之争是平台之争的表现,平台之争是终端之争的内因。2011 年IT界发生的两件事情揭示了手机终端厂商的走向,一是Google收购Motorola,一个Microsoft与Nokia结盟,这两件事情都是手机 终端投怀入报到平台的迹象。这种“投怀入报”,虽比不上Apple封闭路线下的iphone与iOS来的紧密,但足够让其在市场份额上占尽先机。好在我们 还有HTC,Samsung等相对独立的手机设备制造商,2012年他们的动向将是移动平台的晴雨表。

标准之争:PC世界里并存着两种应用,一种是本地应用,一种是基于Web应用,但在移动世界里,目前一统江湖的是类似于PC本地应用的Apps,它的数量 远远超出了Apps,目前它的用户体验也占优。BI的一份报告从开发成本、用户体验、功能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,得出如下结论:未来3-5年HTML5将彻 底取代Apps。目前的主流浏览器Safari, Chrome, Firefox等都已经部分支持HTML5。

专利之争:平台之争愈演愈烈,战火烧到专利战,Android阵容不断遭到Apple、Microsoft、Oracle等巨头们的围剿,面临1000多 项专利诉讼。Google不堪其扰,决定收购Motorola,并从IBM手中购买1000多项专利,应对这场危机。你攻我防的专利战在2012年将继续 上演。

IT巨头狂欢派对之五——云计算

2011年无疑是云计算井喷的一年!

从市场角度看,2011年中国不断爆出震耳欲聋的云计算项目:三大运营商(移动、电信、联通)都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布局,中国电信一家就投资120亿元建立 云计算园区;地方政府更是积极扮演主导者的角色,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重庆市云计算项目计划部署300万台服务器(后在争议下调整为100万台)。
巨大的市 场面前,全世界云计算方案提供商积极参与,这其中除了大家熟悉的国外巨头们,包括Amazon, Google, Microsoft, IBM等,还包括众多国内商家,除了互联网企业如阿里,腾讯,百度等,还有新进入的华为等。


全世界范围内,云服务提供商的业务都有了巨大发展。刚刚公布的IBM年终报告显示,云计算业务的收入是去年的3倍!

即使如此,2011年的云计算产业还是存在几处遗憾:
1. 云计算最火热的中国,过多重视云计算的基础建设,忽视云计算应用的开发。甚至有的云计算项目被人理解为房地产项目。其实在云计算产业链上,应用必将占据高端。
2. 人云亦云,名为云计算,实为虚拟化。
3. 还未形成巨大的云计算用户群,云服务价格偏高。


狂热的2011年过后,也许会迎来务实的2012年。2012年,我期待在云计算领域发生的几件事情:
1. 扎实培养云计算产业,从商业模式与用户群开始。2011年看到了太多的建设项目,希望在2012年看到更多的发展项目,例如怎样吸引用户,怎样降低成本,怎样便于支付等等。
2. 云计算安全认证机构/服务的出现。Gartner预测到2016年,超过50%的全球1000家企业将敏感客户信息放到公众云上。而做到这一点绝不能等待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,只能通过权威的第三方出具对公众云服务提供者的安全认证,再加专门机构提供担保的方式,打消云服务消费者的安全疑虑。
3. 云方案垂直集成。业界早已将云计算划分为IaaS,PaaS,SaaS,BPaaS四个层级,在过去每个层级都是单独存在的并直接提供服务的,但随着云计算方案的发展,建立在底层级之上高层级云计算方案,更具备性能、管理等方面的优势。


结束篇:

IT巨头们的并购总是其战略布局的重要体现,面对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个人消费领域的无限风光,Microsoft一心想进入该领域,即使赔钱也在所不辞,而IBM与Oracle巍然不动,继续坚持企业服务路线,唯一的例外是HP,举棋不定的战略让其错失机会。

但是,几乎所有的IT巨头们,无一不在布局云计算!这一点让笔者非常兴奋。回想过去人们对于云计算的态度经历了“不知所云”,“人云亦云”,“云里雾 里”,“拨云见日”,如今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和大量的积累,是时间出结果了!
引用一句Microsoft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的一句话:云的任务是下雨,不是打雷。让我们期待2012年的云计算推波助澜,化雷为雨!


如今的人们聚集在巨大的社交网络中交互着,所以业务变得越来越Social,传统与现代服务业越来越需要一些LBS应用在Local与客户互动,人们越来越喜欢随时随地通过Mobile参与社交网络并接受服务。这构成了一个怪异又有趣的生词:SoLoMo。
人们赋予了这个词丰富的元素,电子商务、社交网络、移动互联、云计算无不涵盖在内;
人们寄予了这个词太多的期待,技术创新、业务创新,这些创新将推动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业务,重新想象自己的IT;

不管你喜不喜欢它,它已经是现实了。


回味完2011年的IT巨头狂欢派对,我们可以发现,每次狂欢派对,无一不是行业激烈竞争的结果!我们的客户不断地压缩成本,传统的IT市场增长乏力,新的技术不断推出,新的市场瞬时出现拥挤......
残酷的现实造就了激烈的竞争,而激烈的竞争又为我们呈现了一波又一波的狂欢派对。
这是2011年的简单总结。

2012年如何呢?前不久,Gartner在一份报告中预测2012年全球IT预算几乎与2011年持平(+0.5%),尽管IDC稍显乐观的预计了6.9%的IT支出增长,2012年仍将注定是困难的一年。“越困难、动作越大”这已经是IT行业的规律,让我们一起期待注定精彩的2012年吧!
分享到:
评论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